Foxmail通讯录同步航企邮箱,小创新也能有温度
立地书橱网
2025-04-05 09:18:53
正因为如此,李医生当即写下了这样一张字条,主动提出要以自己所见证的这段可贵经历做她的入党介绍人。
很庆幸我们坚持下来了,如今可以针对新冠病毒的影响提供一种人机共存的远紫外消毒光源技术。这意味着在4 ℃以上的温度,远紫外杀菌灯都能应对自如,在短时间灭活数以百万级的新冠病毒,消杀率超过99.99%。
安装在国顺路校门口的紫外线物表消毒机邯郸校区国顺路门口,还有一个像极了地铁安检的大机器在运作着,它就是紫外线物表消毒机据张善端介绍,下一代远紫外光源正在研发中,将可以与照明用LED光源和灯具集成在一起,实现智能和健康的照明,在人居空间撑起远紫外保护伞,消除空气和物表的病毒传播隐患。安装在校门口的远紫外消毒塔形同测量身高的仪器,进门时站在它前面转一圈,仅需5秒即可消杀……消毒塔同样以波长222nm的远紫外光助力消杀。以光为武器,消杀病毒,守卫校园卸货、消杀、静置,这些天,经过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光源与照明工程系系主任张善端团队以及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同企业、校友的联络,对外联络与发展处与企业对接捐赠、资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处协调物资进校与安置,学生工作部门、保卫处、总务处、信息办等单位具体安装与使用,带着科技武器的紫外光消杀战士们在校园多个岗位上各显神通。安装在食堂后厨的远紫外杀菌灯安装在邯郸校区学生生活园区的远紫外杀菌灯安装在枫林校区学生生活园区的远紫外杀菌灯现在,它们已在四个校区,在学校防疫物资仓库、食堂后厨、学生生活园区以及保卫处、信息办等人员流动或物资集中处的墙壁、天花板上工作了近一周,消杀着物表和环境中病毒。
4月20日进校消毒、静置后,它们正陆续被安装在校门口、食堂门口等地,用于后勤员工、志愿者等的日常消毒,守卫健康阵地的大门。看着被远紫外光照射着的一箱箱大豆油,总务处餐饮办主任王珏说:相信科技的力量。疫情当前,他们是义无反顾的志愿者。
在东二门物资存放点,老师们用手推车一次次将大箱物资转运到光华楼,每次任务都要持续1-2小时。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小华经常负责打包,因为担心包裹在运送中松散,她每次都特意打两下。但因为是流水线作业,她忙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前面同事们分拣的进度,好在不断有老师主动支援。如今,这只教师志愿者队伍仍随时待命,参与后勤保障服务的同时,更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各项本职工作不断线。
3月21日晚上,他冒着大雨赶在小区封闭之前紧急入校,之后每天都在校处理学院方方面面的事务。但随着校内防疫措施收紧,封控管理期,大家足不出户,加上大部分老师都有日常工作在身,空余时间不定。
自4月10日组建以来,这支队伍已先后共62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平均3天就有一次物资转运任务。40名教师成为一线志愿者学校进入严格封控后,在学校组织部、机关党委、人事处的发起下,一支由教师党员干部牵头负责的校园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迅速成立。最后,大家决定索性都不分组,根据每次任务要求,自主报名。只要碰巧没啥事,我就多干一点。
3月13日入校以来,60岁的他,已在办公室坚守六周。大部分任务是体力活,有的则是精细活——需要拆箱、分拣、打包。同事被突然封楼后,她也紧急帮助运送检测试剂。志愿者们最初商讨的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行得通。
在她的照看下,绿植如今已悄然发芽……在谢小华看来,相对许多一线工作人员,自己所做的不值一提,但只要我们这样一支教师志愿者队伍坚守在这里,就可以随时补充到前线去,特别是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让学校和同学们更有安全感。我比不少老师年轻,就想着主动分担一些。
报名做志愿者后,有同事善意提醒他:你年龄大了,这可是要搬东西的。制图: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刘季平也依旧每周为MPA班的学生上《公文写作》课。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文强也留校一个半月了。做志愿者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也是一名复旦教师应该做的。历史系教授刘平是出勤率最高的志愿者,每一次任务都不错过。295箱板蓝根,100箱水果,1071份个人消杀物品,84箱牛奶……源源不断的物资,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很快送达邯郸校区一百多名留校教职工手中。将物资全部搬运、堆放工整后,他们还要按每个网格的情况分拣,以便后续领取。
得知需要志愿者,刘季平第一时间报了名。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交流,原先即使还不熟悉,一起干活的时间长了,也结下战友情谊,在生活上经常互帮互助。
大家必须仔细核对清单,按照每个网格的需求分拣。在邯郸校区,40名在来自各个院系、不同年龄的老师响应号召,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投身疫情防控,成为活跃在复旦一抹暖心的志愿蓝。
一开始穿得多,都是穿着衬衫、羊毛衫,现在有经验了,基本上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令谢小华感动的是,一些老师上了年纪,多少都有一些腰腿疼痛的基础疾病,但每次干活的时候,大家都是欢声笑语,从没听到有人抱怨。
航空航天系教授马建敏62岁,因为科研任务自愿申请留校,和同系副教授王皓积极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4月4日全校进入封控管理,大家无法出门,只能留在房间。尽管牵挂独自留守在家的爱人,但刘季平一直记得和辅导员们说的,希望胜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让我们一起坚持再坚持。一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展,他想办法把硬件先寄往外地,请合作伙伴帮忙跑算法,及时采集数据,不耽误科研进度。
他印象中,有一次任务艰巨,要搬近300大箱的板蓝根冲剂,开始招8人,计划2小时搬完,中途大家发现实在无法完成,又紧急增员8人。不论年龄、性别,大家报名都很踊跃。
因为办公室在系实验室,他们还主动协助管理实验室安全。习惯早起的他还和另一位老师承担起给网格内老师们送早饭的工作。
报名成功后,志愿者必须提前自测一次抗原,将抗原阴性的照片上传,经确认后才能到光华楼前集合。在保证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前提下,志愿者们齐心协力、有效分工,有序完成物资搬运和分拣等工作。
任务结束,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连防护服都被浸湿。52岁的张文强觉得,作为党员,组织需要时就要义无反顾。防护服里只穿一件短袖,还是常常被浸湿计划赶不上变化。特殊时期的复旦校园,一支支教师志愿者队伍撑起了校内物资保障的生命线。
即便无法出办公室,他每周线上为学生授课8个课时,3个小时的组会雷打不动,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专项也没有停下,让同学们足不出户也始终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张文强说,当时选择住进学校,单纯也是希望从物理距离上离学生们更近一点、和学生交流更顺畅一些。
她记得,整个队伍从最开始的5个人慢慢增加到十几个人。志愿者队伍的队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冉介绍,考虑到这项工作很消耗体力,原本,大家想让年轻男老师分3组承担主要搬运工作,年长老师承担督导工作即可。
讲台之上,他们是教书育人的园丁。4月13日上午,两人赶在下雨之前为北区转送物资,多次往返于北区和光华楼。